【考試之外的教育邏輯】
這幾天瞄到一則新聞,覺得相當有趣。在今年學測公佈前,高雄中學與高雄女中的一些學生,發起了「終結放榜新聞,拒絕成功模板,停止製造神話」的連署請願活動。學生們一方面對於校方提出承諾書,希望校方承諾未來不再主動發出採訪通知、主動將學生成績或錄取結果資料洩露給媒體,並拒絕接受相關採訪。另一方面,若校方拒絕承諾,學生將在放榜日當天(明天)到採訪現場舉牌抗議,向社會傳達理念。這個小小的抗議活動,我看了後,十分感慨。(請參考活動臉書)
我向來認為考試對於檢驗學習成果,是一個看似快速卻不好的辦法。在這樣的學習機制下,不論是老師或是學生,甚至是家長,都養成一個模式,就是我們要快速的找到標準答案,快速地檢討問題,拚命檢討自己的缺點。在這樣的模式底下,我們傾向於養成一種非黑即白的價值觀,不是對的,就是錯的。錯的要越少越好,缺點要越少越好。我們花很大的心力在看自己的缺點,讓自己儘量去做「正確」的事情。當把著眼點放在對不對、正不正確的時候,我們很自然會一直用批評的角度去看小孩,很難看到他的優點。
我常常跟朋友坦言,我從小就是一個無法適應考試的人。對傳統考試帶動的學習,我得不到努力學習的成就感。但當我高中之後找到自己的興趣,按照自己的興趣去探索,用身體去做、去體驗、去完成(比如音樂、攝影),我反而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我的兩個兒子踢球十年了,很幸運地遇到陳信安教練。一開始兒子會接觸踢球,純粹是因為他們覺得踢球好玩。陳教練著重孩子興趣的培養,以啟發與鼓勵的原則,挖掘發揚每個球員的優點和特質。讓小孩從愛上踢球開始,接著接受訓練、學會如何比賽,然後認知到團隊合作與個人發揮,最後才是贏球。孩子在快樂的學習過程當中,教練總是以正面的態度去看待他們。從他們在小學、中學一直到高中階段,因為陳教練正面的教導方法,讓孩子們的足球技巧和觀念,一點一滴成長。孩子們蛻變的幅度之大,讓我歎為觀止。我認為這就是正面看待孩子優點的很好教學範例。
這幾年來,我一直致力於非體制性的教育,搞足球學校,成立基金會推廣電子音樂教學,在台北市文化局長任內成立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學校,都是秉持相同的理念,為孩子們多找到一些可能性。最近,我還嘗試將電子音樂教學推廣到體制內教育,嘗試在考試升學外的邏輯外,推廣啟發與鼓勵的教育。今年,108課綱即將實施,這個標榜素養教育的課綱,似乎也引起很多家長的焦慮。我認為重點或許不在課綱本身,而在於看待教育的心態,台灣所有的家長、老師應該都要學習正面看待每個學生,找到每個孩子的優點與價值。